建站频道
    当前位置: 中国美术家网 >> 艺术评论 >> 会员评论 >> 个人文论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平沙落雁,君子之风——张侗《芦雁图》赏析 作者:迟昭方

        作者:迟昭方2012-10-22 13:01:52 来源:网络

        (本文发表在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刊《收藏家通讯》2009第1期)




          《古音正宗》中解释古琴名曲《平沙落雁》的曲意为:“盖取其秋高气爽,风静沙平,云程万里,天际飞鸣。借鸿鸪之远志,写逸士之心胸也。


            翻开画史,鸿雁入画,由来已久。五代黄筌画过《霜林鸣雁》,徐熙画过《雪雁》,宋代崔白画过《烟汀晓雁》、《雪芦双雁》,此后,元代王渊,明代林良、吕纪,清代的边寿民、冀旭等均有画雁之作。明末清初,在鲁东南的九仙山中,隐居着一位以鸿雁自喻、以画雁名世的诗人、画家,他就是著名遗民,“张氏四逸”之一张侗。


           张侗,(1634—1713),字同人,号石民,又号石之民等。明末清初著名文士,是山左遗民诗群中的重要人物。崇祯七年生于山东诸城放鹤村(今普庆村),年崇贞十五年(1642)清兵入侵,家遭兵燹,财产荡尽。亡国之痛,家仇之恨,致使张氏兄弟立志誓不帝清。张侗自小天资聪颖,无钱买笔墨,常以炭习字。及长,才华横溢,诗、书、画冠绝一邑。有孝行,多奇节,为古文词,喜造奇语。淡薄仕禄,爱好游历。南至白下(今南京),北到蓟门(今北京东),以山水友朋为乐。与族兄弟张衍、张佳、张傃时称“张氏四逸”。 “四逸”与七十高龄入住卧象的渤海李之藻又合称“象山五老”。他们酬唱于“放鹤园”。与诸名流浪迹九仙山中,遂辟一山,曰卧象,大有武陵之妙。名士李澄中、刘翼明、丁耀亢、杨涵、徐田、丁豸佳、赵清、隋平、李之藻等唱和于象谷,或隐居、或课徒、或诗酒、或书画。醉来石作床,醒来云为伴,试图在这里寻找一个陶渊明设计的“世外桃源”,远离喧嚣世俗的社会。


           张侗的诗“其幽淡之骨,遗世独立,萦回百折而后出之,至冥思所造,太古之音发其天籁。盖尽古人律筏而自成。”其书法风格在钟、王之间。丹青亦称高手,尤善绘芦雁,传说其所画大雁能在壁上鸣叫。传神之笔,信不巫也。生平所求者,在于格物致知之说,性习气质之辩,晚好读《易》,常与子弟门生讲说《易》义,每至夜分不寐。学使顾丹宸视学齐鲁,颜其庐曰“南轩家学”。著有《放鹤村文集》5卷、《其楼诗集》1册、《卧象山志》1卷、《鲁论言外录》1册、《四库总目》传于世。又有《酒中有所思》、《三才传》、《大学解》、《续大学问》、《三古纪略》、《读四子书》等数种已佚。


           笔者所藏张侗《芦雁图》,为小写意水墨纸本,宣纸素裱,米黄色宽绫大边加檀香色边线,天杆和地轴因年代久远而遗失,总体尺寸横48厘米,纵128厘米,从裱工分析此画应在清代中期揭裱过。画心为熟宣皮纸,横32.5厘米,纵21.1厘米,绘有九雁栖息于水边芦滩,分前后两组,前二后七,组合多姿。近处隔水相望有一浅滩,浅滩左右一高一低两组淡淡的芦苇丛,滩上有两雁,一雁回首仰天鸣叫,另一雁当为其伴侣,则卧于身边安然入睡,一动一静交融互补,深化了作品的精神内涵。隔岸不远处有七雁相依相靠,侧卧休憩,各具神态。两组芦雁前后呼应,相得益彰,构成一派意态萧然、平和静谧的意境。整个画面水墨语言极为洗练,一派清雅。画法由宋、元发展变化而来,雁的动势主要靠头颈部转动的角度变化来体现。先从嘴、头颈入手,再钩颚颈、胸腹,由浓而淡,细心用羊毫清水渲染,平和过度。三五笔成羽翼、尾巴,由淡而浓。如此,充满润泽柔软的质感和立体感。沙滩则用湿笔淡墨横拖加竖点,顿显平阔之空间感。为免单调,沙滩下部的近水中用浓墨卧笔横向点出几处顽石,造成虚实节奏变化。诠释了傍晚夕阳下浅水平沙落雁之景趣,抒发的是期望无惊无扰、不受伤害,渴求自由空间的人生理想。令人体味到画家融入了自身的人生感悟、修养和情操。达到了“雁我两忘”的境界。


           画面右上方盖一朱文长方形印章,宽1厘米,高1.8厘米,印章布局合理,刀法犀利中带稳重,和清初篆刻大家周亮工、张在辛等所创鲁派篆刻印风相吻合。印文即不像小篆,亦不像金文,更不像花押,倒像一个搓衣板,颇为怪异。使我百思不得其解,十数天坐卧不安,苦思冥想。后来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,了解到石民静研《易经》,深谙“卦理”,顿觉豁然开朗。原来易经六十四卦中非常重要的第十三卦叫做“同人”卦,卦象上部为“乾”卦,用三道长横表示;下部为“离”卦,由上下各一道长横,中间两道短横排列组成。联想到张侗的身世渊源以及此卦深奥的内涵,以“侗”取名,以“同人”为字,以卦象作印,真可谓匠心独运,令人感叹。


           距画的上方19厘米处有一横23.2厘米,纵18.3厘米的诗堂,纸张为煮锤宣,上有张侗书小字行楷书法,书风介乎于钟繇、二王,结体朴茂,出乎天然,点划间多有异趣。 共十一行,跋文如下:此物再见朴亭池水中,藻其质,网其目,随波叠绉,若绿绮脱囊然。仙人东方生云:此水木之精也,是曰藻兼。落款:老人之民。上朱文印:张侗,下白文印:石民氏。跋文部分与印章部分纸张分为两段,应该是古人揭裱时画心不全,拼接而成。从跋文的落款以及书法风格来看应是张侗晚年手迹。此文记录了在放鹤村的池水中见到了精灵,质地如藻类,目如网状,随波游荡呈现出丝织物般的褶皱,象古琴的漆面年久出现的龟裂纹一样。仙人东方朔云:这是水木之精,名字叫:藻兼。此文源出刘义庆《幽冥录》,记载汉武帝与群臣宴于未央,方食,忽闻人语云:“老臣冒死自诉。”不见其形,寻觅良久,梁上见一老翁长八九寸,面目靸皱,须发皓白,拄杖偻步,笃老之极。帝问曰:“叟姓字何?居在何处?何所病苦!而来诉朕?”翁缘柱而下,放杖稽首,默而不言;因仰头视屋,俯指帝脚,忽然不见。帝骇愕不知何等,乃曰:“东方朔必识之。”于是召方朔以告,朔曰:“其名为‘藻兼’水木之精也。夏巢幽林,冬潜深河;陛下顷日频兴造宫室,斩伐其居,故来诉耳!仰头看屋,而复俯指陛下脚者,足也;愿陛下宫室足于此也。”帝感之。既而息役。


           放鹤村主人,石民再从兄张衍,字蓬海,不求仕,以山水为乐,喜交天下客,建放鹤园,辟石屋山、筑我村于卧象山,以接纳四方逸士,以反清复明大业为己任,是北方遗民集团的核心人物,蓬海年长石民三十岁,倍受石民等人尊重。我想这篇跋文的内容,大概是天性睿智的张侗借放鹤园出现藻兼之事,婉言相劝蓬海兄年事已高,大清江山日趋稳固,复明大业日渐渺茫,不要再大兴土木工程而招贤纳士,费力劳神了。


           作为前朝遗民,张侗远离世俗,悲愤抑郁之情藏于心底,一生布衣,与下层平民有较多接触,具有典型的“在野”文人画审美观念,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自然混合着“孤傲”“冷峻”“高雅”和“通俗”多重因素,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,这就是:以“典雅”为魂魄,以“清高”为气血,以“明白晓畅”为躯体,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,悠闲自得的生活乐园,抒发自己渴望天下太平,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。当然,这幅作品由于笔法稍欠灵动,加之熟宣创作,年代久远,墨色变化显得不够丰富,但整幅画面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画家的内心情感,不失为传世佳作。


           从画的笔法、风格、墨色、纸张、印鉴、装裱形式,跋语风格等因素综合分析,结合目前除此之外唯一面世的,诸城市博物馆珍藏的张侗《芦雁图》对比论证,此幅作品是张氏盛年之作,真迹无疑。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,张侗绘画作品流传至今,少之又少,显得弥足珍贵。是研究张侗及明末遗民思想的珍贵资料,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。


        本文参考资料:


        1、张石民真迹《芦雁图》


        2、张侗手札真迹


        3、蒲松龄年谱


        4、刘义庆《幽冥录》


        5、李澄中《其楼诗集序》



      名人堂
        艺术展览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171(s)   11 queries